DCEP & PLUS TOKEN :央行穆长春详析 libra 与央行数字货币 DCEP(第一讲)
作者:浏览量: 6831时间:2020-03-28


本文系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得到 APP 的课程《科技金融前沿:Libra 与数字货币展望》,用最浅显的语言,解释了什么是 Libra 和其所面对的问题以及我们国家自己的数字货币体系 DCEP 面临的趋势和挑战。


6153afa656bda9629642b52b4d14de9f_副本_副本_副本.jpg



你好,我是穆长春,在人民银行任职。

在我录制这堂课的两个多月前,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央行的事情,也可能这件事以后会跟每个普通人都发生联系。那就是,在 2019 年 6 月 18 日,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,Facebook,发布了一个叫做“Libra”的数字货币的白皮书。

所谓白皮书,就是类似商业计划书的东西,通常每种加密资产的发布都会有一个白皮书,Libra 也不例外。

请注意,我这里用到的是加密资产,而不是数字货币,这是因为很多国际组织都已经将私人的数字货币定义为加密资产了。

全世界这些年对数字货币的关注,你可能隐约已经感觉到了,一开始的比特币、以太币,到最近,像摩根、高盛这样传统的大机构也开始布局自己的数字货币了。

但是,没有哪一种数字货币像 Libra 这样,能够引起整个货币和金融世界的紧张。

Libra 的白皮书发布后,有人说它能成为全球流通的数字货币,也有人说它要跟支付宝和微信进行竞争。各国的监管机构和央行,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,也有人开始试图去研究它,包括法国、日本在内,还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去研究该怎么应对这件事。

如果你已经感受到这种关注和紧张,那么我想说,你的感觉是对的,全世界对 Libra 的这种紧张,不是杞人忧天,是有它真实理由和背景的。

作为一个数字货币或者加密资产的研究者,同时作为一个央行职员,我也认为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要。在 Libra 白皮书发布不久,我就和得到很快地决定,要推出讲 Libra 的这么一个课。

Libra 到底是什么? 
我们来看它的白皮书是怎么说的。
白皮书首先讲,Libra 的使命,是要建立一套简单的、无国界的货币,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。这套金融基础设施能够让人“无论居住在哪里,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或收入怎样,在全球范围内转移资金的时候,应该像发短信或分享照片一样轻松、划算,甚至更安全。”

然后,这套金融基础设施,可以说是由三个体系共同搭建而成: 

1. 技术体系:按照白皮书的原话讲:“建立在安全的、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上”。也就是说,它的基础技术是区块链。区块链这个概念你一定不陌生,像比特币、以太币,都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加密资产。

2. 价值体系:白皮书说:“以赋予其内在价值的资产储备作为后盾”。也就是你要兑换多少这种货币,要用相应的资产储备进行抵押,这些资产包括一篮子主权货币,也包括政府债券。也就是说,它是有储备资产的,这跟比特币的发行机制就很不一样了。

3. 治理体系:“它会建立一个独立的协会进行管理,这个协会由 28 家机构组成,这 28 家都是 Libra 的创始成员”。

包括哪些机构呢?除了 Facebook 自己,还包括 eBay、Uber 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,也包括 Mastercard、Visa 这样的银行卡清算组织,还包括 PayPal 这样的支付机构,还有电信公司、投资机构、非营利组织,等等等等。

总之,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,以及其他多边组织、学术机构、非营利组织组成的一个联合体。

听到这里,不知道你感觉到没有,Libra 是一项非常有野心的计划,它树起了一杆普惠金融的大旗,还搞了一套治理机制。

有几点,尤其值得注意:
第一,先不说其他机构,光是 Facebook,加上它旗下的 WhatsApp,一共有 27 亿用户。这意味着它的用户基础、它的社会动员能力,都巨大无比。

第二,Libra 有价值支撑,这意味着它跟以前作为投机工具的加密资产很不一样,它有潜力成为通常意义上的货币。

第三,它针对的不仅仅是美国本土,而是全球各个国家。

好,关于 Libra 的基本情况,我先介绍到这。关于 Libra,它现在发布了一份白皮书,后来还到美国国会进行了几场听证会,Facebook 的高管都参加了,白皮书和听证会,都可以作为了解 Libra 的重要参考。你在听完我这堂课之后,如果还有进一步的兴趣,可以再去找这些资料来看。

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关注 Libra,是因为它的能量足够巨大,能够搅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。
这里插一句,关于 Libra 这个词,用 Facebook 自己的话来讲,在拉丁文中是“磅”的概念,取的是计量单位的意思,大概相当于 12 盎司。但 Libra 同时也有“秤”的意思,国内现在普遍都翻译成天平币或者天秤币,有人就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说,天平也好、天秤也好,就是一个校准工具,引申一下也就是说 Libra 的野心是要来校准国际货币体系。

当然我们不是要去宣扬阴谋论,但是我认为,把 Libra 看作一个潜在的世界级的货币变革,并不过分,但这个变革如果没有处理好,很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隐患。

20190905145045844666.jpg

为什么这么说?这就是我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会展开的。 我会分这么几部分来讲:

第一讲,我会先来回答:从技术的角度看,Libra 的技术架构是什么,解决了什么问题,为什么说它跟比特币这种加密资产很不一样。

第二讲,我会来谈,Libra 能否实现价值的稳定,所谓的一篮子货币的资产储备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
第三讲,我会带你来分析,Libra 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强势的世界货币,它的路径最有可能是怎样的。

第四讲,我会来讲 Libra 会从哪些方面冲击原有的货币体系。

第五讲、第六讲,我会专门来讲一讲中国央行自己准备发行的数字货币,它的名字叫做 DCEP。

最后一讲,我会来讲讲我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一些看法。
欢迎你,跟我一起进入下面的内容。

1

01 Libra:比比特币更接近支付工具的数字货币 
这一讲,我们会来讲一个关键问题,那就是 Libra 的技术路线。

首先,在前面我们讲到,Libra 自称自己的基础技术是区块链,但事实上,目前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,可以作出下面这样的判断,那就是, Libra 采用的不是纯粹的区块链技术,而是一个混合式的架构,所以它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区块链加密货币 。

但是,也正因为这样,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支付工具。

我们先来讲,为什么区块链技术,不适合用来做支付。

区块链不适合用来做支付 
Facebook 在白皮书里号称,Libra 现在的技术能支持每秒 1000 笔交易,每笔交易完成需要确认的等待时间是 10 秒钟。

这个数字听起来你可能觉得没什么,但是你可以对比一下:比特币完成一笔交易需要等待 60 分钟。

即便如此,Libra 现在这个速度,做支付仍然不理想。

当然,每秒 1000 笔的交易,应该是 Facebook 设定的一个目标,其实我们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所在 Libra 的代码发布后,也下载了它的代码,搭建了同样的环境,去做了测试。

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区块链实验,就是把所有的节点都放在一个局域网之内,这样就去掉了带宽的限制,只有四个节点,节点之间不加载任何协议,我们用的服务器是八核的 CPU,256G 的内存。

但就是在这样好的环境下,我们也只能做到每秒 3 万笔的交易,而对目前的 Libra 来说,它的区块链还没有进行优化,用同样的配置,它的交易并发量一下子就下降到了 60 笔每秒。

不过,即使是在 3 万笔每秒的情况下,这个速度依然满足不了我们“双十一”那样的交易量,比如 2018 年“双十一”,网联并发量的峰值,是九万两千多笔每秒。
这也就是我要说的,区块链第一个最大的缺陷,就是可扩展性比较差。 

可扩展性是什么意思呢?

举个简单的例子,一个人算十道数学题,每算出一道题一分钟,一共就要十分钟。如果两个人来算这十道题,假设算力相等,都能算对,就是五分钟。五个人来算呢?就是两分钟了。随着投入的算力越多,计算能力一定是一个线性增加的过程,这就叫可扩展性。也就是通过扩展资源,比如 CPU、服务器,来实现算力的增长,实现效率和性能的增加。

但是区块链,它有另一个叫法,叫分布式账本,它的可扩展性就比较差,原因就是所谓的分布式造成的,每一笔交易,系统中所有节点,都要去记一次账,都要对数据进行全量的计算和存储。

这样一来,通过增加节点就不会线性地提高算力,这就有点像木桶理论,当然这个比喻不是特别准确,但也有相似之处,就是如果共识算法做得不太优化,性能低的节点就可能会拖累整个区块链的性能。

这意味着,如果我们用区块链技术去做支付的话,就可能会很慢。 

打个比方,你去超市买一瓶水,付款的时候可能需要等个几分钟,才能确认你这笔交易完成。甚至说,你可能只需要等 10 秒钟,这个体验依然还是很不好的,因为如果每笔交易都要等 10 秒钟或者几分钟,那收银台排队也要排出好几里。

你可能问:我算力增加,CPU 个数往上堆,内存往上堆,能不能在区块链领域实现摩尔定律呢?我们的结论是,目前来说难度很大,因为最终决定区块链性能的,不仅是算力,还有带宽。

你可能还会问了,那好,既然你说是带宽造成的问题,我们是不是解决了带宽问题,就能在区块链领域实现摩尔定律呢?还是很难,原因是我前面说过的木桶理论,也就是说,它可能被处理能力最低的那个节点所限制。

分布式账本同时也带来了存储的问题。前面我说了,因为每一个节点要保存系统里所有的交易信息,这就对数据存储量要求很高。

比如以太币,现在要求一个节点 50 个 G。比特币就更大了,一个节点要 100 多个 G。而且比特币和以太币毕竟还是少数人在用,交易量也不大,都已经到这个存储的级别了。那如果是 Libra,你想象下,可能是 27 亿人在用,即使我们打个折,至少也有几亿人在用,这样的话,对数据存储量的要求就会非常高。

事实上前面我们说的可扩展性差的问题也好,存储的问题也好,都是分布式账本天然的缺陷,你可能说,那你怎么不说它的优势呢?

比如大家原来就觉得,区块链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最好的。但这一点上很多人的理解实际上也有偏差。

它的安全性是说改不了账本,你只要记上就不可篡改、是不可逆的。并不是说它对个人的信息和安全性保护得就很好,否则的话,也不会有哪个交易所被盗多少亿的资产了,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故。

这主要是因为,区块链并没有原生的一个加密机制,它还是要依靠传统的加密机制。

比如你把你的比特币存在一个热钱包里面,你还是要好好地保存好你的私钥,也就是说保存好你的密码,如果你的私钥被人攻破了,依然可以盗走你的比特币。

所谓的安全性,并不是指你私人资产的安全性,而指的是账本不被篡改的安全性。小偷偷了你的比特币,那个账也记在上面,也不能改,偷了就是偷了,你是追不回来的。

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常说的 51% 算力攻击。也就是当系统中有合作关系的、恶意节点控制的算力,如果超过一半,就可以对系统进行攻击。

51% 算力是不是很难被突破呢?其实并不是,比如最高的时候,曾经 90% 以上挖矿的算力都集中在中国。

当时所谓的矿场,夏天的时候都放在贵州,是因为夏天贵州处于丰水期,水电便宜,山里面气温也低,不用投入太多制冷成本,就可以实现降温。冬天的时候去内蒙,因为冬天的时候,内蒙的风电便宜。

除了安全性,普通人最关心的还有隐私保护的问题。关于隐私保护,存在许可链和公有链的区别,比如比特币就是公有链,没有授权机制。许可链,就是要有授权才能加入,Libra 就是许可链。

比特币这种公有链,它的节点信息是完全公开的,我只要变成其中一个节点,我就可以把所有其他节点的数据全都拷过来。那其实是没有任何隐私可言的。

你可能说:可我是匿名的,你不知道我是谁,你也不知道我用比特币买了什么。但是你别忘了,你在交易所上的交易,哪怕是在暗网上进行的交易,比如毒品交易、武器交易、贩卖人口交易,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在网络上留痕的,无论你留的是 IP 地址,还是 MAC 地址,还是 Email 地址,甚至其他所有大数据所能涉及到的所有痕迹,一定都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来锁定你是谁。

在美国就有一家公司叫 Chain Analysis,这个公司曾经协助 FBI、CIA 破获了几起暗网的非法交易事件。这家公司掌握了目前 80% 以上的比特币交易人员的真实身份,它就是靠大数据以及交易所数据,再加上节点数据,挖出了你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。
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公有链上没有秘密可言。 

那许可链是不是就有隐私保障了呢?刚才说了,区块链没有原生的加密机制,所以理论上攻破也是不难的。

在支付领域,对区块链来讲,最致命的问题是结算最终性的问题。 

什么是结算最终性呢?国际清算银行在《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》里讲过一个原则,就是你要明确每一笔交易完成的时间点,这个时间点确定了,那就能确定这笔交易最终完成的那个时间点,这个点也是不可回退的一个点。

如果你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时间点,就会导致在法律上、经济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。

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布破产了,根据一些国家破产法律规定,破产机构被宣布破产之前的零点起发生的交易是无效的,是要回退的。那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时间点来确定一笔支付完成的时间点的话,就会出问题。

可是用区块链来做支付的话,从法律上来说很难确定究竟在哪个时间点上才算这笔交易最终完成。相关区块链节点投票更新完之前,严格意义上来讲,你就不能确定这个时间点到底在哪。所以区块链作为支付工具,不太合适。

区块链用于支付,还有其他问题,包括系统之间的交互性,以及业务连续性。这些我就不一一解释了。总之,区块链用来做支付,有太多的难题需要解决。

Libra: 不完全是区块链,而是混合式架构 

刚才我们讲了用区块链做支付的种种缺陷,那么回到 Libra 这个话题,它宣称自己是“可扩展的区块链”,是怎么回事呢?

前面我已经提到,Libra 白皮书发布了以后,Facebook 也在开发社区发布了 Libra 的代码,我们的数字货币研究所,当时就下载了这个代码,搭建了测试环境,也发现了很多问题,基本上是跑不通的。

同时,在代码发布的第一天,Libra 的开发社区就提交了 52 个问题,后来明确其中 bug 有 33 项。

讲这个是为了说明,目前来看,Libra 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,代码质量也不是很稳定,包括有些技术它也没披露,比如说,它没说最后会不会用高速专用网络,节点怎么治理。目前也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,连时间表都没有。

但是我想提醒的是,它的进步一定会很快,它会充分利用全球所有码农的智力和热情,帮它优化系统,帮它写代码。

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信息,我们基本上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:Libra 规避了区块链的技术短板,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架构。

Libra 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区块链,或者说不是原教旨主义的那种区块链——它底层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构,只有到最上面,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,它才用一下区块链。

因为要实现它号称的 1000 笔每秒,只有用这种架构才能办到,也就是说它有很多约束条件导致它只能采取这种技术架构,不太可能走别的路。

原因就是前面说的,纯粹的区块链技术根本支持不了零售级别的应用。即使以后它能达到 1000 笔每秒,那也只能用于国际汇兑或者是跨境汇款,因为只有在跨境汇款场景下,你才不会那么在意速度。

这个技术架构,如果用比较完整的表述,应该叫做“中心化的分布式处理架构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分层混合技术路线”。

听起来有点拗口。但你只要知道,它是分层的,因为只有分层才能提高处理性能,底下的交易采用的都是中心化处理,因为中心化处理,速度会很快,到了最上层,也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,用的才是区块链,而且节点不会很多,因为节点越多速度越慢。

如果还想再提高速度,极端的情况下可以把节点集中在一个机房里面,那实现 1000 笔 / 秒就非常容易了。

第一讲小结

这一讲我们说了,区块链并不适合用来做支付,Libra 也并不是纯粹的区块链架构。

Libra 对外宣称自己是区块链,可能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,利用区块链的招牌,表明自己善于利用新技术。而且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用到了区块链,你也不能说它一点都没用到。

好,理解了 Libra 的技术原理,下一讲,我们就来看看,Libra 是根据什么定价的。

timg (2)_副本_副本_副本.jpg